
- 讀懂Android(英文)技術文件
- 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
- 寫程式的邏輯性
- 安裝也準備好Android開發環境
- 英文閱讀無障礙
- 基本與必要功能需求:此部分是每位學員一定要在本週作業內完成,否則視同沒有完成
- 優化需求:採加分制,分數的計分都在每項需求上,根據完成度加分。
- 學習多人合作
- 練習思考自己與觀察別人的Coding Style
- 運用Github做版本控管
- App開發優先權思考(包含UI面與功能面)
- 專案管理
分組專案的目的,其實也在學習實際到公司以後必須和其他開發者共事的情境。因為只有四週做專案,所以並非是要做出功能齊全、包山包海的App (實際上,App本身設計就需要聚焦)。而是希望將個人已有的開發能力,學習「合作開發」,練習溝通與協作。這四週,幾乎每組都是在假日約出來討論與團體實作,有問題互相支援、討論,我想,這也有達到原來課程規劃的分組專案預期的效果!

Demo Day 當天,最佳App是由 LastWord 獲得,他們(中間兩位)也是當天唯一一組將APP放在Play Store: https://goo.gl/0ey1f3
- 把資源放在對的人身上:沒有符合每次考核的學員,立即drop out。讓真正願意付出時間的學員得到寶貴的資源。CodePath 不吝於讓學員學習,但這些經驗和時間累積的精華,是不希望被濫用。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主導風格,讓資源效益最大化。(我想這也是「美式作風」?!),而程式學習有大多時間是需要「自學」和「動手」,不僅是閱讀教材內容,更多時間是要在 Try/Error中增加功力。
- 線上是必要,但是不可忽略實體互動與教授的重要性:錄製線上影音、有好的教材與學員管理制度是必要的,因為每位學員背景與進度不一樣。但是實體聚會才能將 pair-programming 的氣氛凝聚,特別是在「學習階段」,面對面才能讓學習動機增加並延續。學員的互動、互相協助與討論是影響個人的學習成效很重要的關鍵。CodePath的後台系統很直覺,學員在做和繳交作業時,非常依賴後台提供的所有資源;CodePath製作的Android重點文件,也很清楚易懂,且持續更新,讓整體的課程體驗很完美。而助教也能透過系統了解語掌握學員的狀況。每週的作業都會有自評,花了多少時間?勾選自己完成度,不把評分列為CodePath首重目的,反而拉回要求自我檢視個人的每週學習狀況。
- 回到企業主本身的人才需求上去設計課程:CodePath 做了很多企業內訓的課程,無論是協助公司內部人才在程式技能上的提升,或是讓公司能透過課程執行時,找到對的人才。這也是為何許多美國公司願意贊助課程讓更多人接受CodePath訓練。而CodePath也有使命在密集課程中將表現不錯的學員引入企業(已有許多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皆有CodePath的畢業生,如: Google, Facebook, Uber, Airbnb…)成為學長姐後可推薦一樣優秀的人才進入該公司 (別忘了,Bass說過,美國企業大多靠的是 Referral)。因為目標很明確,所以課程的設計偏重實作,減少過多的copy/paste。
- 重視助教培訓:不只學員受益,經過CodePath篩選出的助教雖然不一定有教學經驗,但是透過這次課程與CodePath在流程上的嚴謹要求,讓擔任助教們也能在程式脈絡上更為清晰。除了比學員早一個月開始準備,每位助教皆須負責一週的觀念講解與帶領 Lab,甚至也要安排試教,從練習、修正、熟悉、有自信。自己理解與「讓別人理解」,是兩個不同的等級,從學員身上學習,也從其他助教身上獲得很多。而這些助教一定也是喜歡貢獻的人,他們必定能創造更多程式經驗給學員。
- 建立健康的 Ecosystem才能帶動良性循環:好的循環才有機會讓一個龐大的體制轉動。從培訓前準備、課程過程執行、到最後成果的呈現,這黃金三角(企業、助教、學員) 是整個計畫運作的關鍵。加上外部資源到位,齒輪就能很快轉動。而循環所能產生的影響,是很難預測的,相信從這個計畫畢業的每個人,都能把獲得的學習經驗,帶動自己甚至影響其他人。

學習程式 Pair Learning 也是很重要

默默付出也學到很多的辛苦助教群!
回到 Girls In Tech Taiwan 的理念:「連結國際,讓台灣的人才被世界看到。」畢業的17位學員和8位助教,相信你們會繼續在開發的路上精進學習。希望「拔尖計畫」能真正讓台灣的開發者走出國際,回饋土地。最後,套用 Jane 在 Demo Day 的致詞:「希望你們真的有機會到國際優秀的公司工作,然後別忘了像我一樣,回來鼓勵、幫助更多台灣人,特別是女生。」

CodePath 的兩位共同創辦人 – Tim & Nathan 特地在最後 Demo Day前夕,在美國錄製了一段鼓勵與祝賀的影片給所有在台灣的學員與助教

Jane 分享這次與 CodePath 合作的心得
Jane 在 Girls in Tech-Taiwan/Taipei Women in Tech 的一段文字:「今天,敬好多個堅持不懈的你/妳 – Girls in Tech x CodePath Android program有近80位報名,大家都要交prework及履歷篩選,本來 CodePath 只挑了10個人夠 qualified 來上課。而我硬是將 waiting list上10人(交了 prework,但開發經驗不夠)弄進到 program研習。CodePath 怕他們會覺得課程太嚴太難,挫了學習的初衷,但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start. They will drop out eventually if this is not the place for them. (我想)。今天聽完每組Demo,及看到CodePath 的Tim 跟 Nathan(Co-Founders)特別說這些學員的程度不但不輸矽谷的工程師,有些甚至超越了。以你們爲傲,努力是有代價的,互助與助教的引導也是研習成效很好的關鍵。」

Demo Day 結束,也宣告著這系列課程劃上句點。所有學員、助教互相交換聯絡方式的「盛況」:)
文字心得來源: Joannie Huang https://goo.gl/15iZIb